(温馨提醒:期末考试大部分试题能从历年考试试题中找到原题答案)
2018年1月xx电大行政管理本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1248;
适用专业及层次:行政管理、本科;
考试:形考手段为纸质(比例30%),终考手段纸质(比例70%)。
一、选择题
1.我国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abc)。a.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b.中部和西部留不住人才c.东部地区出现了人力资源饱和现象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与私人企业组织人力资源规划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以(d)为导向。d.公共利益
3.关于我国公务员的降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a.是指由原来的职务调整到另一个职责更轻的职务,是由高的职务向低的职务的调整b.意味着公务员所处地位的降低、职权和责任范围的缩小、待遇的减少d.是让由于各种原因不胜任现职又不宜转任同级其他职务的公务员改任较低职务的任用行为
4.公务员薪酬制度的确立方式主要有(abc)。a.法律方式b.行政方式c.共同协调方式
5.内部环境分析是制定招募计划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内容包括
(ac)
a.人力资源规划c.工作分析
二、判断题
6.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最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不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错)
7.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监控与约束的差别主要是对象不同。(错)
8.公共部门人才资源福利一般是通过举办集体福利设施、发放各种补贴等方式满足本单位、本部门员工某些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消费需求,并且以低费形式提供。(错)
9.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唯才是举不能照搬古人作法,在选人时,要以德为首。(对)
10.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规划是系统性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基础性环节,是促进人力资源形成并增值的前提。(错)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因工作需要在机关外兼职应当经有关机关批准并可以适当领取兼职报酬。(错)
12.古代的韩非子对赏罚论述在中国古代思想家最具特色他从人性善出发得出结论:“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错)
13.我国目前对公务员的监控侧重于事后监控。(对)
14.回归分析法主要适合于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宏观的长期趋势预测,特别是对于那些缺乏资料的预测有较好的效果。(错)
15.非正式行政人事制度的变迁相对于正式的人事制度来说更容易发生,但产生的影响不如正式制度深远。(错)
三、名词解释
16.360度绩效评估:又称为全方位评估,它是指从员工自己、上司、直接部属、同事甚至客户等各个角度来了解员工个人的绩效,包括沟通技巧、人际关系、领导能力、行政能力等。
17.无领导小组讨论:指由一组应试者组成一个临时工作小组,讨论给定的问题,并做出决策。由于这个小组是临时拼凑的,并不指定谁是负责人,目的就在于考察应试者的表现,尤其是看谁会从中脱颖而出,但并不是一定要成为领导者,因为那需要真正的能力与信心,还需有十足的把握。
18.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公共部门人力资本指的是公共部门工作人员为了实现公共服务的目标,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因素之整和。
19.转任:转任是指公务员因工作需要或其他正当理由,在国家机关内部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调动,或在同一部门中不同职位之间进行转换任职的人事交流活动。
四、简答题
20.工作分析的程序是什么?
答:(1)合理确定工作分析信息的目的;(2)科学确定工作分析的执行者;(3)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进行分析;(4)搜集工作分析信息;(5)让工作相关者审查和认可所搜集到的信息;(6)编写工作说明书和工作规范书。
21.发展中国家的公共人事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答:(1)做官重于任事。权位取向明显,公务人员热衷于争取权势地位,却未必勇于任事;(2)人情恩惠重于人事法制。重视在行政体制内编织“关系网”,亲情、朋友意识浓厚,在人事任免上注重于亲情、裙带关系,因而往往因人而异;(3)身份观念重于职位观念。看重身份与品位等级,而且身份与品位与工作能力和绩效在取向上不一致;(4)公务人员素质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要求,各级行政组织中多缺乏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5)政治因素影响浓厚。政党政治、政治特权、政治活动等因素对公共人事制度的介入和干预程度较高。
22.什么是人力资源?如何理解人力资源的含义?
答:人力资源,也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称。
人力资源的含义一般包括以下三层内涵:其一:指能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总和。其二:人力资源是指劳动力资源,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其三:人力资源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内容,具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人力资源总量表现为人力资源数量与平均质量的乘积,即:人力资源总量=人力资源数量×人力资源平均质量。
五、论述题
23.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实现培训成果的转化?
答:(1)激发受训者的学习动机。根据目标设置理论、期望理论和需求理论等激励理论,激发受训者的学习动机可从以下举措入手:第一,设置具体明确的、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培训目标。第二,在培训努力、培训成果和因培训而获得的奖励之间建立密切的依存关系,通过提高学员的积极预期来激发学习动机。第三,努力挖掘受训者的成就需求,将之与培训活动密切联系。
(2)改进培训项目设计环节。培训项目设计和实施是否合理也会对培训成果转化产生影响。在培训项目设计和规划时,应关注以下具体环节:第一,尽量使培训环境的设置与工作环境相同。第二,培训师在培训过程中要努力向学员传授并使其掌握能够将培训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三,编写行为手册,将培训中的重点知识和技能,尤其是那些在工作中表现不很明显、需要提示的要点,概括成业务手册分发给受训者,以便随时查阅。
(3)培育有利于培训成果转化的工作环境。员工结束培训后返回岗位,需要一个能够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的工作环境。实践中,正是由于工作环境中存在诸多阻碍员工培训成果转化的因素,导致“培训没有太大实际用处”的观点产生,因此,应努力培育有利于培训成果转化的工作环境。
(4)积极而有效地沟通。有效沟通是增强培训效果的重要手段。成功的培训一定伴随着积极而有效地沟通,而且有效的沟通一般应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中,包括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的不同阶段。培训前沟通主要在部门主管和受训员工之间进行,主要目的是让受训员工明确自身知识、技能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清楚认识培训期间要完成的任务以及与此次培训内容相关的组织问题等。培训期间的沟通对象则较广泛,包括培训师、其他学员和培训机构等,沟通的主要内容是培训中没有听懂的问题和本组织存在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培训内容和了解及寻求解决本组织问题的方法。培训后的沟通一般在培训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受训员工可以汇报、授课、制定应用计划书等形式将培训内容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制度和方法,传授给未参加培训的员工或者作为培训档案资料予以保存。
《2018年1月中央电大行政管理本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由:百家乐凯发k8-ks8凯发官方网站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34906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